其他

看完这些有故事的建筑,你还觉得非洲土得掉渣吗?赶紧收藏吧

2017-03-17 刘畅 CRI行走非洲

摄影:耿龙


记者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生活了三年多,感触最深的除了遮天蔽日的各色花树,就是它多彩多姿的建筑。


哈拉雷这座现代化的南部非洲城市历史不算悠久,但由于从未受到战火摧残,人们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视,因此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大量建筑都完好地保存在这片土地上。


白色的镶嵌着荷兰式山形墙的民居、古典英伦风格的城堡式酒店、地中海风格的市政建筑、模仿非洲白蚁巢穴修的现代化商场、简洁明快的现代化写字楼都毫无违和感地矗立在这座城市中,如同一个个活着的博物馆,讲述着一个个关于侵略、建设、抗争、独立与融合的故事。


下面请跟随记者穿越百年的时光,触摸那一段段历史的痕迹。


摄影:耿龙


本文大部分专业图片出自津巴布韦华人摄影师耿龙之手。为躲避警察干扰、寻求最佳光线,摄影师连续一个月每个周末早晨5点多拍摄。记者所拍照片的大部分后期也出自他手。历史资料大部分编译自津巴布韦作家乔纳森·沃特斯所著画册《哈拉雷》和建筑师皮特·杰克森的专业书籍《哈拉雷建筑史》。特向上述三位作者致敬,由于建筑学非常专业,记者水平有限,若有错漏,请多指正。

 

第一阶段  城市起源

(1891-1907)


摄影:刘畅


19世纪末,英属南非公司、开普敦总理罗德斯听说罗兹韦和莫塔帕帝国(今津巴布韦境内)有古金矿,遂起了吞并的野心。1890年9月13日,罗德斯率领远征军占领了东部高原上的马绍纳兰,并将为入侵马绍纳兰修建的城堡命名为索尔兹伯里(今哈拉雷),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的第三任侯爵。英属南非公司从南非迁来了大量英国、荷兰等国的后裔,移民哈拉雷。


1891年,罗德斯第一次访问哈拉雷,发现很多移民处于焦虑之中,因为他们得知还要继续搬迁。殖民者很快意识到,如果继续搬迁,只是在哈拉雷随意建造一些定居点,不久之后就会带来麻烦。于是,行政长官杰姆森在先驱报上发表文章说,这个城市不再搬迁了。


摄影:耿龙


哈拉雷的雏形包括了2458座建筑。与非洲传统的圆形建筑不同,殖民者修建的是方形建筑。他们硬生生地在灌木丛中开辟道路,并将城市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区域,一个是位于考斯威的行政区,另一个是考贝山周边的贸易区。


1893年,殖民者继续入侵马塔贝莱兰,大量哈拉雷城市的移民报名参军,城市人口锐减,经济凋敝。1894年,南非约翰内斯堡股市空前繁荣,大量投机资本注入哈拉雷,哈拉雷逐渐发展起来。


1899年,随着殖民者的铁路铺到了哈拉雷,欧洲的传统经典建筑风格也带到了这里。哈拉雷产生了第一批现代意义的经典建筑。

 

Market Hall(市场大厅)

(1893-1894)

Victoria street


摄影:耿龙


在哈拉雷的闹市Gulf商业区附近,有一个以批发零售为主的人民市场。而这个市场的骨架是哈拉雷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市场大厅”。


1893年,索尔兹伯里市场大厅公司成立,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这个项目。同年7月,一位叫茂德的英国商人看出这个项目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商机,出资购买了租赁权,破土动工。但是在1893年底,英属南非公司入侵马塔贝莱兰省,战争期间哈拉雷停止了一切建筑活动。1894年,战争一结束,茂德立即从英国向市场大厅发出了一项建设计划:从28间商铺、办公室、银行、证券交易所到小吃馆、邮局、检验室应有尽有。他还从英格兰的索尔兹伯里订购了一架挂钟,挂在大厅尖顶屋顶端的山形墙上。当年的圣诞节,这个挂钟敲响了它的第一声。


摄影:刘畅


在茂德的打造下,这个市场大厅和广场成为了哈拉雷贸易、会议、庆祝活动的中心。在随后的岁月中,市场大厅先后被改造成溜冰场、哈拉雷第一所电影院、仓库以及后来的诊所。1948年,市议会购买了这座建筑,并在1952年拆掉了大钟。1966年,议会曾打算拆掉这个建筑,但这个提议在津巴布韦历史学界引发了剧烈的争论和抗议。


摄影:刘畅


1981年,建筑学家葛莱汉姆·米尔斯建议将这个历史建筑改造为人民市场,用铁艺和木制长廊重现它一个世纪前的样子。为了防止当年的软砖头进一步风化,墙壁被重新喷漆,大厅南边的延伸处被重修。1985年,整修过的市场大厅重新开放,再次成为一个光纤充足、通风良好、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活动中心。目前,市场大厅成为哈拉雷小商小贩批发商品的地方,人气极旺。

 

Meikles building

(1893年) 

Robert Mugabe Road


摄影:耿龙


和津巴布韦百年酒店同名的一座商场,修建于1893年,也是哈拉雷最早的建筑之一。弥克斯酒店最初的大楼早已不在,而这座建筑经历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Mashonganyika building

(1899)

现为宪法法院

Cnr Third street/samora Machel Ave


摄影:耿龙


这座建筑建立之初是给南非标准银行使用,1911年,银行将这座房子卖给英属南非公司,成为这家殖民机构的第一座宪章屋。1926年,英属南非公司有了新的办公楼,建筑师凯斯卡特接手这座建筑,并进行了扩建。凯斯卡特很清楚早期建筑的美感和质量,所以尽可能保留原始的细节。从那以后,房子一直没有什么变动。直到1985年以前,底层都是行政法院。现在这座建筑是宪法法院。

 

Cecil house

(1901)

2  Central Avenue



摄影:刘畅


在社保大楼后面的中心路上,隐藏着一座秀气而朴素的小白房。她混合了维多利亚和荷兰殖民地的风格,是这个城市中保护最好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建筑。最为别致的是她的屋顶,那是一面带有卷云和尖顶装饰的山形墙。它由吉布森和卡特设计,1901年由比尔斯建造完成。


摄影:耿龙


传说这座房子最初的主人是殖民者罗德斯,但其实罗德斯最后一次访问哈拉雷是在1900年,比房子竣工的时间还早了1年。建成后,房子最初被用作洗衣房,后来被比尔斯用作开采钻石的公司总部。虽然当时在奎鲁附近发现了钻石矿,但预想中的大规模开采一直没有到来。1903年,比尔斯将房子租给了英属南非公司,用作该公司高管的办公室。1920年,比尔斯以700英镑的价格出售了这座房子。后来,这座房子几次易主,先后作过招待所、维多利亚咖啡厅。1975年,这座房子被卖给了矿业公司退休基金,至此,这个小白房的命运出现了转折。


摄影:刘畅


根据1972年的国家博物馆与遗址17号法案,政府要对1910年之前的老建筑进行保护。1976年,退休基金的总裁迈克·库克为小白房成功申报国家遗址,1978年又对它进行了修缮,还在旧址后面耗资21.5万美元修了新的Cecil house。

 

Indian house

(1903)

90 Victoria street


摄影:刘畅


这座建筑的风格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古典主义,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流行的商业建筑的风格。它最初是罗德西亚先驱报的旧址,直到20世纪50年代,印度高级委员会将其作为办公地点,人们才称它为印度屋。目前,这个双层结构的老宅内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被分割成若干单间用作商铺,已经寻觅不到太多当年的痕迹。

 

 

第二阶段  第一次繁荣

(1908-1914)


摄影:耿龙


1908年,由于矿业和烟草的发展,哈拉雷的建筑业也迎来了第一次繁荣。这一时期的建筑深受南非荷兰移民的影响,大多采用荷兰式的尖顶山形墙。穆加贝路临街的百年商店大多是这种风格,显示出一种欧洲古典主义风潮。

 

Presbyterain church 

(1909) 

Samora Machel Avenue


摄影:耿龙


这座荷兰风格的教堂于1909年4月奠基,4个月后建成使用。纪念塔建于1951年,纪念在二战中死去的亡魂。

 

union building

(1910)

64 Robert Mugabe Road


摄影:耿龙


这座经典的建筑由杰姆斯·克里斯蒂设计建造。大楼最初被用作ABC银行,后来几次易主,现在被几家杂货店瓜分。建筑拐角的门廊采用的是荷兰巴洛克风格的山形墙,由托斯卡纳式圆柱支撑。大门上方花瓣托起的盾牌上是V&C的花式字母组合,象征着这座房子最初的主人的名字。

 

Store Brother Building

(1911)

Robert Mugabe Road


摄影:耿龙


这座兄弟商店也是由杰姆斯·克里斯蒂设计建造的,其建筑水平几乎达到了1911年建筑的顶峰,在之后的30年间从未被超越。尖顶屋两旁的山形墙看上去就和一个世纪之前一样。铁艺的柱子和阳台都是从英国的格拉斯哥进口来的。建筑学家彼得·杰克森说,这座建筑的楼梯和商店门面的铁艺艺术都使这对建筑的地位非同一般。

 

Arnold building

(1910)

next to Store Brother


摄影:刘畅


这座建筑与兄弟商店毗邻。它主要的特色是装饰华丽的双阳台和来自德班的铁艺柱子。二层的窗户是用拉毛粉饰法粉饰,最上面一层是三座山形墙。最初这座建筑是被一位拍卖商当做拍卖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商人的德国妻子在楼上的阳台悬挂出德意志的国旗。

 

Broadway house

(1910年左右)

Town House对面


摄影:刘畅


这座建筑由乔治·特纳设计,最初是商业住房,曾被一个美国牙医租用开作牙科诊所。1987年,英国老牌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要拍一部反映南非种族隔离的影片《呼唤自由》。因为南非不方便取景,影片大部分镜头在津巴布韦拍摄,这个古老的建筑被选中扮演南非东伦敦的《每日通讯报》的办公室。


图片来自网络


《呼唤自由》取材于南非《每日电讯报》总编唐纳德·伍兹的真实经历。1973年,伍兹结识了26岁的非国大领袖比科并深受其感染,曾试图说服政府与比科和非国大谈判,但1977年9月,殖民当局逮捕了科比,将他毒打到昏迷不醒,又把他裸体戴上锁链,押运到1200公里外的比勒陀利亚监狱,不久科比便被摧残致死。


伍兹立即向全世界披露了比科事件,因而遭到当局的封杀。1978年1月28日,伍兹走上联合国安理会的讲坛,呼吁联合国运用“积极、建设性和非暴力手段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以个人名义在联合国的发言者。


影片讲述了这段真实的故事,由凯文·克莱恩、丹泽尔·华盛顿等担任主演。1988年,该片获得第45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第4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渣打银行

Standard Bank Building

(1911)

CNR Robert Mugabe Road /Orr Street


摄影:耿龙


原来的渣打银行是一座三层建筑,包括地下室。底层是银行大厅和办公室,西端有个独立的可租赁的商店。1939年,凯斯卡特对原建筑进行了改造。正面保持完好,但银行大厅延伸到了悬垂的圆顶之下。扩大了的银行大厅周围引入了U形夹层。电梯上手动操作的木制葫芦没有改变。两侧的大底座上有两个托斯卡纳柱。

 

第三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5-1949)


摄影:刘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哈拉雷的建筑业打击颇深,战争结束的时候,修建建筑的计划资金只有区区8000英镑,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直到30年代才恢复到战前水平。


1923年英国政府接管津巴布韦,给予“自治领”地位。自治政府给哈拉雷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烟草产业开始复苏。由于美国的烟草价格涨价,英国开始从津巴布韦大量购买烟草。到1936年,津烟的价格翻了三倍,哈拉雷的烟草拍卖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拍卖市场。到1938年,销售额已经到高达1百万英镑。


1935年,哈拉雷正式升级为市,但它的规模和人口还远不能和当时津巴布韦的首都布拉瓦约相提并论。直到二战结束,大量涌入的欧洲移民急需寻找新的落脚点,哈拉雷的人口才逐渐超过了布拉瓦约。

 

Arizona house

(犹太房)


摄影:刘畅


从20年代开始,穆加贝路的商业重要性逐步被一街取代。犹太商人在斯佩克和戈登大道进行了现代装饰的设计,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大量新古典主义和罗马风格相结合的建筑。

 

Catholic Cathedral

(1925)

天主教大教堂


摄影:耿龙

 

Puzey Buildi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nr Fisrt Street and Robert Mugabe Road


摄影:耿龙


一街西部的这座古老建筑如今是一家南非超市,虽然墙面上写着“修建于1897年”,但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建。

 

Fereday and Sons

(1923) 

72 Robert Mugabe Road


摄影:耿龙


这座建筑由杰姆斯·克里斯蒂设计,底层商店最初开张的时候经营的是枪支的生意。在此后的八十年间,这个商店一直保留着原来的色彩。美丽的硬木柜台、一些狩猎和钓鱼配件、简单的画架和墙上的枪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墙上还挂着4个公鹿头标本。建筑的单层铁走廊被6个粗大的多立克柱支撑起来,红色的砖砌基座上是精细的硬木和玻璃的店面。原来的门和面板都保持良好,有非常漂亮的铜艺术手柄和踢脚板。


摄影:朱宛玲


大约十五年前,枪店搬到了纽兰德购物区,如今经营店铺的是一家特步服装店。

 

National Insurance Company of Zimbabwe

(1930) 

Cnr First street and Nelson Mandela Avenue


摄影:刘畅


这座大楼位于一街和曼德拉路的东南拐角,以前以珠宝店而闻名。这个建筑采用了自由经典的风格,建筑的主要材料从英国进口,建造时间不足一年,1930年11月完工,设计师是威廉·卡斯卡特。这座建筑是哈拉雷最初的五座商店建筑之一,在最后的岁月中也拥有显著的地位。据说这座建筑还拥有这个国家最古老的电梯。

 

Dutch reformed Church

(1930) 

Jameson Avenue


摄影:耿龙


在南非乡村旅行过的人一定会对哈拉雷的这个荷兰风格的教堂印象深刻。它建造于1930年,简洁的外观、纤瘦的钟楼、顶部镶嵌的钟表、砖瓦的房顶都具有显著的南非阿非利加的风格。古典的罗马式的柱子和拱门支撑起拜占庭风格的教堂正厅。设计师杰拉德·穆尔代克在南非设计了超过80座教堂。

 

Zimbabwe Railway Station

津巴布韦火车站


摄影:耿龙


1925年奠基,由杰姆斯·克里斯蒂设计修建。

 

The town house-市政厅

(1933)

Julius Nyerere Way


摄影:刘畅


市政厅采用的是罗马式的建筑风格,设计师威廉·卡斯卡特的自由经典风格与以前那些平面建筑截然不同,他将市政厅设计成四方形,将内部的庭院一分为二。从外表看,它有些像佛罗伦萨市政厅的造型。镂空的黏土瓷砖屋顶和隐蔽的水槽都呈现出显著的地中海风格。


图片来自网络


市政厅的成功大大增加了建筑师卡斯卡特的声望,他取代了老一代的建筑师杰姆斯·克里斯蒂,一举成为当时索尔兹伯里最具盛名的设计师。

 

Mapondera Building高等法院

(1932)

Samora Machel Avenue


摄影:刘畅


在哈拉雷主干道马歇尔大街上,有两座相对而建的古罗马风格的建筑,它们代表着哈拉雷希腊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水平,同时也都承载着津巴布韦的核心机构。


这座建筑最初被称为埃森特大楼,第一任大法官以当地一位为自由而斗争的酋长的名字为它重新命名。它曾经是津巴布韦司法与议会事务部的办公楼,后来为高等法院所有。建筑师卡斯卡特提倡的罗马式的屋顶样式从20年代起就在哈拉雷流行与发展起来,这座建筑也是同样的风格,内部的庭院为四周的办公室提供光线和通风,而那些小小的木格窗户则借鉴了开普敦的荷兰风格。

 

Munhumatapa Building政府大楼

(1938)

Samora Machel Avenue


摄影:刘畅


这座政府大楼和对面的高等法院大楼是姊妹楼,她也是哈拉雷最后一个大型的古典建筑,最初以弥尔顿大楼著称,后来第一任行政长官用绍纳国王的名字为这个建筑命名。这座大楼虽然不大,却地位显著,它聚集着津巴布韦总统、副总统办公室、外交部、新闻部等中枢部门。


建筑的西边部分是1948年加上去的,同时增加的还有意大利样式的钟楼塔。1962年,一场大火令它毁坏惨重,不过人们又按照原样将它修复起来。

 

Koefmans

(1938) 

Cnr Angwa Street and Manica Road


摄影:耿龙


这座具有装饰风艺术风格的建筑于1938年完工,当时作为一家烟丝制造商所有。柯夫曼曾在美国接受培训,由英属南非公司派到津巴布韦。他是津巴布韦烟叶种植的先驱者,他生产的最有名的烟叶品牌有赞比西男孩、山羊和桥。

 

第四阶段   中非联邦建筑繁荣时期

(1950-1963)


摄影:耿龙


1953年,英国将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合组为“中非联邦”,并以哈拉雷为联邦首都。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随着战后欧洲移民的激增和金融业的发展,大量的工厂、公司将总部迁到哈拉雷,哈拉雷城中心区域完全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模样。

 

National Gallery of Zimbabwe

津巴布韦国家艺术馆

(1957)


摄影:耿龙


艺术馆由蒙哥马利和奥德菲尔德设计,采用自然光进行内部照明。1957年,这座艺术馆的成立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世界的一件大事。不仅惊动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母亲为艺术馆剪彩,还从伦敦和巴黎动用了5架飞机、运送从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借来的500件艺术作品。当时的博物馆馆长弗兰克·麦克伊文还将津巴布韦的绍纳石雕艺术引入了博物馆。

 

Pearl House珍珠楼

(1959)

Samora Machel Avenue


摄影:刘畅


这是当时哈拉雷最高的建筑,1957年9月兴建,1959年3月完工。由时任中非联邦政府的总理罗伊·韦伦斯基剪彩。在建成后的第一个周六,有1600多人登上楼顶欣赏城市风光。这座建筑外表镶嵌的是来自南非的有粗糙纹理的黄色石头。1959年大楼落成时,巴克莱银行就在那里开设了机构,至今仍在运营。


20米高的珍珠天空塔使得建筑的总高度达到了80米。1957年,这个计划在提交城市议会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议会认为这个天空标识不应高于4.6米。经过商议,议会特批了这个超过标准的天空标志。夜幕来临,当标志顶端的巨型珍珠发出2000瓦的光,原则上150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

 

The New Shell House

贝壳楼

(1958)


摄影:耿龙


贝壳楼,现在是德克士钻石公司的总部。1959年建成。由罗斯·麦肯齐和哈特福特设计。

 

Third Charter House

(1958)

Samora Machel Avenue

 Cnr Samora Machel Ave and Park Street


摄影:耿龙


这是英属南非总公司在津巴布韦的总部,第一个宪章屋于1926年建成,但于1927年迫于压力卖给了政府作为总理办公室。


随着中非联邦的诞生,英属南非公司建立了第三个宪章屋。这座建筑于1958年完工。

 

利文斯顿大楼

(1960年)

Samora Machel Avenue


摄影:耿龙


1960年,当70米高的利文斯顿大楼建成时,它已经是当时非洲第二高楼。这座楼房是罗德斯选择信托公司的总部,以探险家和传教士利文斯顿的名字命名。第一高楼是位于开普敦的93米高楼。


60年代时,欧洲掀起了一股兴建摩天高楼的热潮。1958年,修建此楼的建筑师伦农和卡斯卡特访问米兰,拜访了修建欧洲第一高楼的设计师庞帝,并受到了他的启发。


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高楼具有中非联邦中的几个第一:装有高速电梯,抵达20层只需32秒;电子按钮在执行命令时具有闪电速度;在二层和三层修建高层停车场。


当利文斯顿大楼完工交付后,又有哈拉雷建筑师宣布将斥资120万英镑修建一座107米、33层的高楼。如果建成,它将是非洲第一高楼。但由于当时经济下滑,这一计划遭到搁浅。

 

第五阶段:后联邦时代

(1964-1979)


历史图片


1963年底,罗德西亚联邦解体。1964年,南罗得西亚白人右翼势力组成以伊恩·史密斯为首的政府,并于1965年11月宣布独立。同一时期,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先后成立,进行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


政治的动荡造成了经济的下滑,哈拉雷建筑业也陷入低迷。在建筑业最繁荣的时代,罗德西亚联邦共有200位注册建筑师,但到1964年,只剩下了50位。

 

Parkade

地上停车场

(1970)


摄影:刘畅


这一时期的新建建筑很少,但多层停车场却是当时的一个亮点。建筑师威尔逊和普莱斯追随最新的美国潮流,设计建设出这一座六层的地上停车场,能容纳923辆车停靠。这座停车场至今仍然运转良好。如今,哈拉雷有多处地上停车场。


摄影:刘畅

 

Oakwood Flat (1970)


摄影:刘畅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这个时期对高层公寓的需求不断增强。奥克伍德公寓完工于1975年,它是中国大使馆的旧址。

 

第六阶段:独立时代

(1980-1997)


摄影:耿龙


1979年,津巴布韦各派在英国主持下召开伦敦制宪会议。1980年2月底举行议会选举,穆加贝领导的民盟获胜。同年4月18日,南罗德西亚独立,定国名为津巴布韦共和国。


1979年11月,津巴布韦工业指数超越了1974年的最高水平,比前一年增长了一倍。矿业公司的股票增长了三倍多。在独立后的第一年,新政府宣布了一大批新的项目,大量涌入的外国人和使馆抬高了住宅的价格,两年内就翻了一番。


独立后的哈拉雷建筑业也显现出蓬勃生机,各种风格的建筑百花齐放。现代化商场和写字楼不断涌现,联排别墅和公寓大量兴建。

 

Fidelity Building

(1984年)

Cnr Julius Nyerere Way and Nelson Mandela Avenue


摄影:耿龙


这座建筑被称作独立以来第一个主要的城市中心工程。它建于1984年,由克林顿·伊万设计。当时花费了2.2万美元,1981年动工,1983年完工。这座大楼最吸引人的是外立面的深蓝色玻璃,虽然这不是第一次用蓝色反光玻璃减少阳光的炙烤,但却是第一次大手笔地在建筑表面全部安装上反光玻璃。这些玻璃耗资20万美元,全部从穆塔雷的皮尔金顿玻璃厂生产。


其实,比这座大厦更有名的是它面前朱利叶斯·尼雷尔大道上两排三十多米高的棕榈树,它们来自于遥远的墨西哥,至今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1892年,墨西哥商人哈里·皮克斯前往开普敦,说服罗德斯引进墨西哥的果树。后来有一次在对哈拉雷的访问中,他认为哈拉雷的气候适合种植棕榈树,便于1920年向哈拉雷运了500棵棕榈树。经过百年风雨,那500棵棕榈树还有49棵顽强地活着。

 

rainbow towers(彩虹酒店)

(1982-1985)


摄影:刘畅


1981年,城市规划委员会宣布将在市中心建设一座具有会议功能的大型酒店。1982年11月,一家总部设在赞比亚的南斯拉夫集团中标,投入了6500万美元进行修建。这座酒店有16层,298个双人房,其中包括19个套房,有3个套房为总统套房。还有可容纳1千人的宴会厅、容纳4500人的会议室。


当时由于外汇短缺,6500万美元难以到位,最后的投资是南斯拉夫政府出了三分之一,法国公司出了三分之一,津巴布韦政府出了三分之一。1984年,喜来登酒店宣布冠名并管理该酒店。1985年11月22日,当时的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为喜来登酒店剪彩。1987年2月,酒店升级为五星级。但后来因为津巴布韦经济下滑,酒店经营不善,喜来登酒店撤回了冠名。2006年酒店改名为彩虹塔酒店。


迄今,这座酒店一直是到访的外国元首最喜爱下榻的酒店之一。2015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津巴布韦时,下榻的就是这家酒店。

 

Karigamombe Center

(1987年)

Samarol Machel Avenue


摄影:耿龙


1987年11月6日,时任总理的穆加贝以自己祖父的名字为这座建筑命名。

 

Hurudza House(1988-1992)

Cnr Leopold Takawira Street 

and Jason Moyo Avenue


摄影:刘畅


1988年,农业金融公司斥资3400万美元修建了这座新的总部,1992年竣工。这座建筑高66米,它的名字Hurudza是农场主的意思。它的砖石结构和绿化带的点缀颇具建筑师迈克·皮尔斯的风格。而它的内部装饰则表现着“土地是我们的遗产”的主题。

 

ZB Life Tower

(1989-1995)

the second street


摄影:刘畅


1989年,一个养老基金斥资1亿美元修建了这座现代化高层建筑。在储备银行建成之前,它是哈拉雷第一高楼。最初预计该楼房能在3年半内竣工,但直到1995年才完工。


建筑师弗农·姆瓦姆卡说,这个建筑的设计的理念是融合。它包含了快捷高效的商业活动场所和高品质的生活区域,调和了哈拉雷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的矛盾,提供了会议室、多文化区域、开放区域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开放的、时尚的城中之城。


生命塔表面的建筑材料是白色和灰色的水磨石、太阳能反光玻璃,每层都有可拆卸的办公隔断。客户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地毯、百叶窗、窗帘的样式。自从独立之后,办公室的使用者可以在大楼建设时挑选一部分他们喜爱的建筑材料。

 

The reserved bank of Zimbabwe

津巴布韦储备银行

(1990-1996)

Samora Machel Avenue


摄影:耿龙


储备银行大楼是名副其实的哈拉雷第一高楼,共120米,23层。1983年开始设计,1990年奠基,1996年完工。


摄影:刘畅


按照当时储备银行行长考姆伯的要求,设计师克林顿和伊万斯将建筑下端的支撑部分设计成了谷物储存设施。而建筑前面的壁画则描绘了农业和矿业活动,比如谷物种植、丰收、储存余粮。考姆伯表示,这个建筑的理念是通过描绘津巴布韦传统的美学和艺术,表现创造力和坚实的印象。


摄影:刘畅


储备银行的底座上雕刻着一只津巴布韦鸟,这是津巴布韦的图腾。

 

Eastgate东门

(1992-1996)

Robert Mugabe Road Cnr Sam Nujoma Street


摄影:耿龙


1996年4月1日,商业中心东门开张。这是非洲唯一一座获得总部设在纽约的国际购物中心协会的创意设计奖和新项目建筑奖的建筑。第二年,它又因为巧用混凝土而获得了富尔顿奖。


之所以在国际上荣获大奖,是因为这座建筑别出心裁地向白蚁学习,利用自然通风系统为建筑调节温度。


摄影:耿龙


非洲白天的气温可高达40℃,夜晚又会降至2℃以下。为了让土丘巢穴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温度,非洲白蚁进化出了精巧的筑巢本领:通过在顶部和侧面开凿出一连串的通风孔,为自己的土丘打造出被动冷却系统,风可以将地下巢穴的热空气通过通风孔带出建筑体。


摄影:刘畅


建筑师米克·皮尔斯在设计东门中心时就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最大程度利用夜间的温度,通过中的混凝土管道和空心的墙壁与地板冷却这个九层建筑。白天,室外温暖的空气在经过冷却的建筑物表面时降低,到达室内时已经是舒适的程度。晚间,在顶层的48个烟囱帮助把内部的空气排出,周而复始。整栋建筑没有使用空调就能保持凉爽,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建筑,它只需要使用十分之一的电能。

 

West Gate西门

(1997年)


图片来自网络


美轮美奂的西门购物中心由克林顿和伊万斯设计建造,花费2.21亿美元,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包括155家店铺、4家电影院和10家餐厅。西门的设计突出了一种村庄的氛围,并整合了有特色的建筑和景观,比如古典的柱子、装饰有意大利瓷砖的走道、丰富多彩的檐篷和遮阳篷、花园和喷泉。


摄影:刘畅


1997年3月底开张的时候,西门盛况空前,一个周末就有35000人参观前来消费。但如今,西门的精美与古典依旧散发着昔日光彩,但因哈拉雷西部发展缓慢,大部分店铺都因经营不善关门歇业,购物中心门庭冷落,令人唏嘘。

 

Sam Levy's Village(小伦敦)

borrowdale street


摄影:刘畅


和西门的冷清凋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伦敦的熙熙攘攘。其实,小伦敦是中国人对这里的昵称,而它的真实名字则是以这个购物中心的创始人塞缪尔·拉哈曼·利维命名的。


塞缪尔·拉哈曼·利维1929年出生于津巴布韦奎奎省。1960年,他花费250英镑购买了博福超市12.5%的股份,开始打造他自己的商业帝国。60年代,他创立了查理·马赛超市集团,并很快扩张到几十家连锁店。1984年,他把旗下的11家查理·马赛超市连锁店卖给了TA集团,获取1300万美元。他又拿着这笔钱购买了当时叫做博罗代尔村的10英亩土地,计划修建综合购物中心。塞缪尔当时宣布,他要建造哈拉雷最好的综合购物中心,让博罗代尔所有的购物者不需要再去市中心的商业区购物,忍受拥堵和被偷盗的风险。


摄影:刘畅


事实证明,塞缪尔是非常有预见性的,市中心商业的混乱局面很快就对居住在北部区域的市民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并非所有博罗代尔区域的居民都赞成塞缪尔的计划,一些人担心综合购物中心的建立会让其他区域的不法分子涌入他们的家园。因此,一伙由300当地人组成的团队向塞缪尔发起了抗议。但最后,经过反复协商,塞缪尔还是获得了修建靠近皮尔斯路附近区域的许可,这块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小伦敦。


摄影:刘畅


1990年,小伦敦正式开始修建。它的房屋建筑多以一层和两层为主,英伦风格,各色商铺、餐厅、咖啡厅、超市、银行、电影院、跳蚤市场等一应俱全。虽然市中心的大型商场大多生意凋敝,而小伦敦无论何时都人气极旺,目前已经是哈拉雷最受欢迎的大型购物中心。

 

第七阶段  1997年之后


摄影:耿龙


1997年11月之后,由于外汇持续短缺,很少有大的建筑项目获批,唯一获得批准的大型建筑是乔伊娜大厦。


2001年11月,津巴布韦货币的通货膨胀达到百分之百,而接踵而至的恶性通货膨胀时间超过了二战时期。2009年,政府宣布采用多货币支付体系,美元交易合法化。在这一阶段,居住用房大力发展起来,新的郊区也在不断发展。随着大量侨民汇款,翻修住房成为一个主要的支出。但是,房产价格一直在持续下跌,2015年,一街附近的房屋价格是275美元/1平米,这只是20年前价格的四分之一。

 

Millennium Tower

(2000)

千年塔


摄影:耿龙


这座气派的高层建筑由CABS银行提供融资,2000年完工,有19层。作为一个投资机构,它是失败的,有一堆银行在大楼里倒闭。现在设有燃料监管机构的办公室。

 

Joina city 乔伊娜大厦

(1997-2007)

Cnr Angwa Street and George Silundika Avenue


摄影:刘畅


从内部装潢来看,乔伊娜大厦最接近国内的现代综合商城。这座商城耗资7亿美元,占地6千平米。1999年动工,原本计划26个月内完工,但由于资金不足,几次停工,2007年最终竣工。包括16层办公室和4层商店。商场于2010年3月开张。

 

Brooke社区

(1993至今)


摄影:刘畅


布鲁克社区是目前哈拉雷面积最大的高端社区,它依山傍水,围绕高尔夫球场发展起来。高尔夫球场占地200英亩,由Peter Matkovitch设计,高尔夫运动员Nick Price做顾问,于1998年完工。


摄影:刘畅


1993年底开始修建,一期计划建造320户住宅。但当地居民对这个项目的各种反对意见导致这个项目在早期遭到多次搁置。目前大概有2500个住宅在布鲁克社区和周边,而且还在兴建。


摄影:刘畅


布鲁克小区里大多数是开放式的别墅。推开家门,就是茵茵球场。


摄影:刘畅


其实,哈拉雷普通居民的住宅也非常漂亮,除了城中心有少量单元房,郊区大都以别墅为主,院子少则一两千平方米,动辄四五千平米,上万平米的院落也不在少数。草坪、游泳池、佣人房是必备,稍微大点的院子就会有网球场、儿童游乐园。记者在南部非洲去过的国家中,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居民住宅比津巴布韦的更加宽敞舒适,即使发达如南非也不例外。


摄影:刘畅


私宅以一层居多,二层较少,每一层一般有四五个房间。外观以英伦风格为主,简约大方不失精致典雅。


摄影:刘畅


当地人最爱享受,每到周末,总爱叫上亲朋好友在游泳池边的草坪上开个烧烤派对,或是三五好友在草坪上喝个下午茶聊聊天,生活悠闲惬意。难怪当地经济再差,也有10万左右的白人不愿离开。


摄影:刘畅


看到一个建筑,不仅是看到它现在的样子,还能了解它什么时候修建,哪些人使用过它,在这座建筑里发生过什么故事,便如同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一般,从此衍生出穿越时光的遐想,这便是记者编写此文的初衷。对建筑同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按图索骥,去亲自体验一下,若有所得,别忘和记者分享。


本文作者

刘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南部非洲首席记者


快快点击“写留言”留下你的心情哟。如果你也有精彩的行走非洲的故事和图片,欢迎投稿至crijam@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